重溫經典,啟迪智慧,古詩文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信、理解人生,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如果你想了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翻譯是什么?“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自哪里?可以仔細瀏覽本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自哪里? 此句出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全文如下:
《后漢書·馮異傳》
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后漢書·馮異傳》翻譯 注:東隅,太陽初升之所,指東方,也指事情開始之時;桑榆,黃昏太陽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終結果。回溪在秦、晉、豫交界處,為陜西東大門,而澠池在河南,位于回溪以東,顯然,不是指"在西邊失敗了,最后在東邊勝利了",故而,劉秀詔書馮異之言,應指"開始失敗了,最終還是勝利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全文賞析 公元25年秋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接著,劉秀就把鋒芒指向赤眉起義軍。公元26年春天,長安斷糧,樊崇領導的幾十萬赤眉軍不得不向西轉攻城邑,但遭到占據天水郡的隗囂的阻擊,只得又回到長安來。這時,長安已被劉秀部將鄧禹占據。 經過激戰,赤眉軍打敗了鄧禹,9月又重新占領長安。這年冬天,赤眉軍的糧食供應仍然極端困難,不得已于12月引兵東進。劉秀一面派大將馮異率軍西進,在華陰(陜西華陰東南)阻擊赤眉軍;一面在新安(河南澠池東)、宜陽(河南宜陽西)屯駐重兵,截斷赤眉軍東歸的道路。 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同赤眉軍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這時率部到達湖縣,同馮異的部隊會合。鄧禹妄想取勝,派部將鄧弘搶先進攻赤眉軍,又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鄧禹、馮異親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陽西北)又被赤眉軍打得大敗。鄧禹只帶著24騎逃回宜陽;馮異拋棄了戰馬,只帶著幾個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營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底(河南澠池禮莊寨)被馮異打敗,遭到重大損失。剩下的起義軍折向東南,不料在宜陽又陷入劉秀重兵的包圍。赤眉軍經過艱苦的戰斗,始終不能突圍。樊崇等人在糧盡力竭的情況下,投降了劉秀。戰斗結束后,劉秀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其中有這樣幾句,"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原文是:"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來,人們引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成語,來比喻在這里失敗了,在那邊卻得到了勝利。 作者簡介 范曄(398年——445年),字蔚宗,順陽郡順陽縣(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人。南朝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官員。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 推薦閱讀: 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意思出處及全文翻譯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出處及翻譯是什么? 5、“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