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躺在加勒比海岸的沙灘上,曬著日光浴......想想看,你會聽到哪些聲音?鳥兒?海浪?風吹過的聲音?你感覺到了什么?熱還是冷?你的心情如何?” 此時,我正在一間昏暗的大教室里上表演課,只有靠門的一個燈泡散發著微弱的黃光。十幾個學生橫七豎八地躺在地板上,閉著眼睛,一動不動。教授站在一旁,輕輕發出指令。 這是我大一上學期表演課上經常做的熱身活動。為了讓我們盡情發揮想象力、自如而不被劇本所束縛,教授特意設計了這個環節。 我們隨意地躺在地上,按教授的指令幻想自己的處境。她還讓我們想象自己的房間,或是最親密的人的樣子。每次做完這個活動,我都有種“穿越”的感覺。 培養想象力的熱身活動很多。比如,教授讓大家圍成一個圈,面對面的兩人相互給對方送個“禮物”,但是送的人只能用肢體語言表達是什么“禮物”,收的人在說“謝謝”之后要用上這個“禮物”。 有一次,送“禮物”的同學假裝在一張“紙”上寫字,隨后把“紙”遞給了我。我實在想不出這到底是什么意思,說了聲“謝謝”后就愣在那兒。后來他解釋說,他送的是一張明星的簽名! 我可能是這個班上最缺乏創意的人了,送的常常是書、項鏈、戒指之類的“禮物”,對方很容易就猜到我的用意。而有的同學居然送的是“一張擦過鼻涕的紙”,收到這惡心“禮物”的同學也很配合,捂著鼻子把這“紙”扔了。 這些熱身是為表演課最重要的環節——即興表演,做準備的。在即興表演訓練中,教授把我們分成4人小組,給每個組一個名詞。每組表演時,先上臺的人要演一個涉及該名詞的場景,其他組員隨后逐個加入,參與到戲中。 這些名詞涉及面很廣,比如信、血、南瓜等。有時抽到某個詞,第一個上臺的同學露出一種驚愕的表情,但還得硬著頭皮開演。這個訓練難在你必須構想出一個故事,而且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角色。作為第4個加入到戲中的同學,往往角色最難設定,因為先上的同學們幾乎已經演成一臺戲了。 對于母語非英語的國際學生來說,這種即興表演更具挑戰性。我經常搞不懂其他同學在臺上把劇情發展到什么地步了,所以只好匆忙扮演某某人的鄰居之類的小角色。但有些美國同學表演得特別好,自殺、跳飛機等戲碼都可以上演,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表演課還能培養團隊的合作能力。我們常玩一個叫“誰開始了這個動作”的游戲――大家圍成一個圈,由一個人領頭、大家一起做一個動作,比如一起扭屁股。這時有個同學從門外進來走到圓圈中央,猜測是誰開始了這個動作。而且領頭的同學要常變換動作,讓那個不知情的同學繼續猜。 我還很喜歡另一個團隊游戲——制造聲音。同學們5人一組,一同為某個場景制造聲音,其他人則閉目聆聽,然后猜出表演者處在什么場景中。記得有一回,我閉上眼睛不久便聽到“嘟嘟嘟”、“您好,史密斯先生不在,有什么我可以幫您轉告”、以及“隆隆隆”的打印機聲音。 這些聲音此起彼伏,十分逼真,我一下子就猜到這是在辦公室,同時我想起了初中時學過的課文《口技》。更不可思議的是,如此完美的聲音組合居然是即興表演的,同學們事先并沒商量好分工。 表演課還少不了獨白表演和場景表演,這是有劇本且需脫稿的。正式演出前,要在課上排練兩次,且大家均可提出建議以便表演者改進。不過教授規定,排練時大家不可以給同伴鼓掌,“因為所有人的演出都一樣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