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公布《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廣東中考改革”),此次改革主要任務和措施有兩個,一是建立健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二是健全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有效期為5年,將影響廣東目前小學五六年級以及初一至初三年級在讀生。 此外,廣東中考改革強調健全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考生們的學業壓力。因為,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作為招生錄取依據或參考,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等5個方面內容。 過去,“一考定終身”,也導致了中國家長普遍有“學霸”崇拜。而這位在華附當了17年的校長、擁有近40年教學經驗的吳穎民認為,現在的“學霸”是一個總分概念,建立在考試機制上。如果評價標準變了,原來的高分考生未必還是優秀生了。所以,他更強調孩子的未來“適應性”。 “適應性”并不是指機械地適應現行體制,而是培養對新事物新挑戰的敏感性。“因為知識爆炸,老師怎么精選最基本的、最有用的東西,用最合適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學會感知新的東西,學會更好的吸收,更好的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吳穎民看來,具有“學習力”的孩子,往往擁有一套自己的學習邏輯。他們懂得舉一反三,找到學習中的規律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他們懂得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如何平衡不同科目的關系;他們也懂得查漏補缺,懂得調整學習技巧和心理變化等等。這樣的孩子,在未來已來的當下,無疑是更有競爭力的。 “我們講一個人學習成績的高低,或者成就的高低,當然與天賦有很大的關系,這個毫無疑問。但是對于每個學生來說,天賦之間的差異是不明顯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差異很大。他的興趣愛好,他的習慣養成,他的總結反思,他的意志毅力,這些都有很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往往就讓孩子們最后變成不同水平的人。”因此,教育事業對于中國的未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